如何吸引公共关注
前言
七零、八零后们在青少年时代耳朵听得长茧的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宣传。这个重精神轻物质的宣传运动的出发点很好,但却不是没有害处。之所以害人是因为它有背人性和社交常识。 因为没有火眼金睛,我们很难准确地给萍水相逢的人作出准确的判断;即使有火眼金睛,使用成本也会比寻常肉眼更高。用肉眼,看看一个人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迅速作出必要的判断在这一切都讲究效率的时代岂不更方便?。因此,“看书皮来判断书的好坏”是适用更为广泛的社会规则。因为在工业化社会,社区流动性高,我们所接触的人除了核心社交圈,大部分人都只是泛泛之交而已。在短暂的社交中,他/她没有时间展开书,你也没时间阅读。因此,书皮的卖相就变得非常重要。美国所有大学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会定期开培训部,指导开始求职的学生在面试时该如何修饰仪表,该如何谈吐才不亢不卑给潜在雇主留下好印象。如果你非要相信心灵美最重要,皮相外表不重要,穿着破洞牛仔裤去面试,要想找到心仪的工作,那要撞上大运才行。面试官和你一样是个藐视习俗的叛逆者才有可能。记住,这是一个看书皮评书的社会。美国人着装随意,夏天,无论男女老少,拖鞋,短裤,T恤是普遍适用的装扮;但在一些严肃庄重的场合,人们都会遵守约定俗成的着装规范的。
下面要讲的故事说明不仅仅是着装,行动也能操控和影响他人对你的印象。如果赢得大众的关注是你成功的关键,只要能轰动,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动静搞得越大,获得的公众关注力就越大;可以说不存在负面新闻,任何新闻都是好新闻,只有默默无闻才是坏事。当今中国娱乐界的明星就很懂这个道理,喜欢雇用一大堆水军在娱乐新闻界搅浑水。譬如,自媒体人咪蒙,韩寒及其团队就深谙在网络时代应该怎样做 才能推高知名度并由此发财或达到其它目的。
美国娱乐界大王P.T. Barnum
谣言惑众
下面的故事讲的是美国19世纪的娱乐大亨P.T. Barnum 在十九世纪美国的工业化时期如何从成为娱乐界大亨的。 P.T. Barnum(我前面的故事中提到过他)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娱乐出主持人。他起步的职业是马戏团长(AaronTurner)助理。 1836年马戏团巡回演出到马里兰州的Annapolis。开演那天的清晨,Barnum 穿上一件崭新的套装到镇上遛跶,因为他着装奇异,有好奇好事的人就开始跟着他走。突然,人群中还有人误认他为 Ephraim K. Avery 神父。Avery神父前不久被指控谋杀,被逮捕后因证据不足随后被释放。尽管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在公众眼里他仍然是一位逃脱惩罚的谋杀犯。愤怒的群众剥去Barnum 的衣服准备以私刑处死他。Barnum 拼死解释说他不是Avery神父。要是大家不相信,人们可以跟他到马戏团,马戏团里的人可以证明他的真实身份,确认自己不是什么Avery 神父。
到了马戏团后,看到事情闹大了,老马戏团主解释道这只是一个恶作剧,正是他放出去的谣说Barnum 是Avery 神父的。听到这个解释,众人才一一散去,但这恶作剧差点让Barnum 丢了小命,他一点也不高兴。他质问老板为什么这么做。”我亲爱的Barnum,” 老板说道,“这都是为了咋们的好·。为了演出成功,我们需要名声,坏名声也是名声。” 确实如此,小镇居民人人都在谈论这次恶作剧,结果,此次来马戏团看演出的人很多,演出取得空前成功。通过此次事件,Barnum 懂得了一个终生难忘的道理。
利用好奇心和从众心理
Barnum 自立门户后完成的第一件大事业是成功收购纽约的美国博物馆。该博物馆收藏展示一系列奇异物件。开始时,门可罗雀,参观的人很少。有一天一个乞丐上门乞讨。Barnum 并没有直接施舍他钱,而是决定雇用他。他把乞丐带到博物馆的后院递给他几块砖头,吩咐他沿着博物馆的人行道绕圈,走一段,放下一块砖,要保证手里必需留一块。绕完一圈后,调头再拾起地上的砖头,放下手上的砖头。在这过程中,他必须面无表情,有人询问,则要装聋作哑。到达博物馆前门后,径直走入,绕馆一圈从后门离开。然后重新开始下一轮放砖块、拾砖块的表演。就在这乞丐进行第一圈表演时,后面就跟了几百号看究竟的人。等他进行到第四圈时,围观者已经挤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在叽叽喳喳地议论他究竟是在干什么。每次他进入博物馆时,后面也被宁愿买票进入博物馆一探究竟的人跟着。进到博物馆的人有的被博物馆的收藏吸引,留在里边观赏。就这样到了第一天休息打烊的钟点,放砖的乞丐给博物馆招徕了上千名观众。几天后,警察不得不前来叫停此表演,因为前来围观的人群严重阻碍了交通。放砖的表演结束了,但成千上万的纽约人继续前来参观博物馆。
这里P.T. Barnum 运用的现代心理学家总结出来的 ”好奇“和”从众“现象。下次,你逛街时,不妨抬头看天空,时间稍微久一点,我敢保证,周围肯定也会有行人会停下来学你。
免费–利用人们的贪便宜和好奇心理
P.T. Barnum为美国博物馆吸引观众的另一招是:免费音乐会。他请来一支乐队在博物馆的露台上表演,下面悬挂一巨大横幅:”免费音乐会“。因为是免费的,人们蜂拥前来聆听音乐会。可是老板请的乐队演奏水平很糟糕;开场不久,不少人就听不下去,纷纷买了博物馆的门票进馆躲避乐队的噪音和拥挤的人群。
Barnum 早期在全国巡回展出的一位名叫“Joice Heth”的黑人,他声称这曾是乔治.华盛顿私人护理的女奴隶,已经163岁高龄。几个月后,参观的人数开始减少。于是,Barnum 想出了一招,他给报社写了一封匿名信自己举报自己,说 Heth 其实是假冒的,“Joice Heth” 不是人,只是一位玩偶,由鲸鱼骨、印度橡胶以及无数的弹簧机关制作而成。听到这则新闻后,那些先前没看过“Joice Heth”的人纷至沓来,那些看过的也前来再探究竟谣言是不是真的:Joice Heth 只是个机器人、自动玩偶,真的吗?
1842年Barnum 购进了一副据说是美人鱼的遗骸。这个怪物有些像一只鱼的身子连着一颗猴子的头,头和身子连成一体,自然完美,看着确实很神奇。但经过仔细研究,Barnum发现这个怪物在日本j人工精心制作而成并非自然产物,而且这个恶作剧在日本曾经轰动一时。尽管如此,Barnum 还是在全国各地的报纸上刊登广告说在斐济群岛抓到了一条美人鱼,广告上刊登美人鱼的木刻画。等到他开馆展出美人鱼,全国上下已经掀起了关于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现实中到底存在不存在的热烈讨论。前来观看美人鱼的人数,已经参加关于美人鱼存在与否存在的辩论会的人数双双打破纪录。
几年后,Barnum 又带上Tom Thumb 将军到欧洲巡展。Tom 是一位来自Connecticut 州的五岁侏儒。Barnum 把他包装成一位十一岁,会各种杂耍的英国男孩 。就连维多利亚女王听到消息也邀请Tom到白金汉宫表演。尽管英国的新闻界对百般嘲弄讥讽Barnum,他的演出依然很成功,女王非常喜欢他的演出节目,Barnum 因此也赢得了女王的敬重。
Barnum 懂得大众心理,知道如何吸引大众。他很懂得“羊群效应。” 只要有第一个人停下来观看放砖块的表演,就会有第二位,第三位驻足观看。最后只要轻轻一扫,他就可以把他们兜进博物馆。想引人注意,必须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人的好奇心,才能吸引人围观。一旦吸引来了人群还需要紧抓不放。要不惜一切,全力以赴地吸引关注。关注的质量好坏无关紧要,即使演出得到的都是恶评,差评也不要紧。
Barnum对他人对他的恶作剧的攻击通常采取充耳不闻的策略。如果某人对他的人身攻击实在太过了,他就一定会邀请此人参加他的首场演出,并给他安排最好的位置。有时他甚至还会写匿名信攻击自己,为的是提醒大众自己的存在。在Barnum看来—-不管正面还是负面效应,吸引并抓住大众的关注是他成功的关键。一位盼望出名的人最怕的事就是自己被世界遗忘。
与众不同
公共形象必需完美无缺不能有任何瑕疵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且是大错特错。为了避免名气如同流星转瞬即逝,或被后浪盖过,你不应该把公众注意力分成三六九等。因为到最后,只要有公众注意力,是好是坏都能帮到你。看看Barnum, 他就非常欢迎别人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的,但不会因此为自己辩护正名;因为他想要的就是”Barnum 是一个骗子“的公众形象。
路易十四的宫廷里有无数才华横溢的作家、艺术家、和道德高尚的男人,女人,但知名度最高的人却是粗鄙的安托瓦内·诺姆帕·德·科蒙(Duc de Lauzun)。这位公爵个子矮小如侏儒,性格粗野如村夫。他敢睡国王的情人、公开谩骂侮辱其他廷臣等,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尽管如此,路易十四却非常喜欢他的粗野、机智和幽默。几日不见他,路易十四就会觉得空落落的。道理很简单,公爵的大胆让人觉得新鲜有趣,能给沉闷的日常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
红楼梦里刘姥姥的效果也类似,他的出现娱乐了贾府,上致贾母,下包括众丫鬟。道理相同,今天也一样,人们急切盼望有人出来打破日常的乏味,在白开水添些味道。你要是能做到这些,就可以像磁铁吸引铁砂一样得到公众的喜爱。
社会太需要超凡脱俗的人,所以请不要担心自己太与众不同,太引人注目。相反,让自己成为有争议的人物,即使需要为此制造丑闻也不怕。遭到攻击遭到侮辱也比被大众忽略和遗忘强。这几乎适合所有的职业,因为任何职业多少需要一些表演技能。
发明家爱迪生深谙此道,他知道想要筹集资金就绝不能让公众忘了自己。爱迪生经常在公共场合演示的他设计的如何运用电的各种实验。他四处做演讲,宣传在当时看来非常有前瞻性的发明:如机器人,可以记录想法的机器等。在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媒体成了强有力的武器,不用巡回演出,即使坐在家里,你的信息可以在分秒之内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占着头条的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是不是和当时电的发明对人类的影响一样似曾相识?
爱迪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公众更关注他而不是他的劲敌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尽管特斯拉是一位更为出色的科学家,但他的名气远远逊于爱迪生。1915年曾有谣言传爱迪生和特斯拉可能会分享诺贝尔奖。但最后诺贝尔奖却颁给了英国的两位科学家。后来经证实当时诺贝尔奖评征求过爱迪生的意见,被他拒绝了,原因是他不想和对手特斯拉分享这个荣誉。当时他的社会地位已经十分稳固,如果和特斯拉分享此奖,对特斯拉带来的好处必定远远超过对他带来的好处。这样声名鹊起的特斯拉就会对他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地位低下没法吸引注意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攻击最瞩目、最著名、最有权势的人物。皮埃特罗·阿雷蒂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作家)是十六世纪早期一位地位低下的佣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决定写作一系列的讽刺诗来嘲笑当时的教皇。这些讽刺诗立刻让公众的眼球落到阿雷蒂诺身上。当然这个策略在达到目的后不能常用,用多了效力就大大减弱。
一旦处在镁光灯之行,你还得变法让公众持续关注。如果方法一成不变,久了公众就会腻味,就会弃你而去,投向新人。这需要你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地发明新方法。 Pablo Picasso (毕加索)从不会让公众忘了自己,一旦大众熟悉了他的某种风格之后,他就会特地转换画风,出品一系列与以往风格迥异的作品。他认为即使画出丑陋不堪的作品也比坚持一成不变的风格让公众变腻味的好。
记住如果你太容易让人看透猜透,就会失去他人的尊敬和兴趣,因为那样你就太容易对付和掌控。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这也是时装界快销品牌每季都推出新品,餐馆不断出招牌菜的原因。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总能让人出乎意料,那你就占了主动地位,赢得敬佩的同时还能抓住他们转瞬即逝的注意力。
马塔.哈里(Mata Hari)
熟悉会让人乏味和厌倦,因此要吸引眼球,必须保持一定神秘感。不要开诚公布你的计划,不要过早亮牌。让神秘感提升气氛,制造悬念,吸引关注以致于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你的下一步动向。记住要善于利用神秘感来引诱,欺骗,甚至惊吓他人。
1905年巴黎娱乐界纷纷评论一位来自东方的舞蹈家的私人表演,在表演中,她会渐渐褪去裹着的一层层面纱。一位目睹过她表演的当地记者这样报导她,”一位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女郎来到欧洲,香气四溢,珠光宝气。她绚丽的东方色彩和鲜活的生气息点活了暮气沉沉的欧洲。“ 不久,舞者的名字就传开了:玛塔·哈里( Mata Hari).
同年初的冬天,一小群观众聚集在一个点缀着印度神像的沙龙里,在印度和爪哇风的乐曲中急切等待哈里的出场。就在观众等待和盼望中,玛塔.哈里突然间现身,她穿着纯棉的雪白胸衣,胸衣上面镶嵌着印度风格的珠宝。她的腰系同样嵌有宝石的玉带,玉带系着围裙,围裙下两条雪白的玉腿半裸半遮、若隐若现;雪藕般双臂戴满各色手镯。接着,玛塔·哈里开始跳舞,她的舞风法国人从未见过;哈里能够出神入化般的扭摆全身的肌肉。舞会结束后,哈里告诉激动的观众,她的舞蹈来自遥远的印度和爪哇的民间。
玛塔·哈里几乎一夜成名,法国的上流社会各国的大使公要都纷纷要求加入沙龙。有关玛塔·哈里裸舞的各种谣言也传将开来。
观众非常想了解这位神秘的玛塔·哈里 (梵语,神之母的意思)。玛塔·哈里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荷兰,在爪哇长大国。有时她会向记者讲述她在印度时的生活,说是在印度她学会了这些神圣的舞蹈。她还告诉记者印度女人能骑善射,还能讨论数学和哲学。到了1905年的夏天,虽然只有少数人看过玛塔·哈里跳舞,但她的名字却已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
随着接受采访的增多玛塔·哈里的故事也开始变化,她的身世也不断地变幻。有时她称在印度长大,祖母是一位爪哇公主的女儿。她曾生活在苏门答腊岛,在岛上她以骑马和射击为消遣。没人能确认她的真实身份,对于她不断变化的故事,记者们也毫不在意,在报道中常常把她和波德莱尔.查尔斯·皮埃尔((1821-1867) 法国的作家笔下的印度女神相提并论—–这位来自神秘东方的女人让他们着迷,激发了他们对神秘东方的想象力。
1905年八月,玛塔·哈里第一次公演。蜂拥前来的人群在她首演的晚上引起了一场骚乱。玛塔·哈里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公众偶像,引起其他舞者纷纷模仿。一位评论家这样写道,“玛塔·哈里是印度诗歌的化身,神秘、性感、让人陶醉。”另一位则这样写,“如果印度真有这样让人惊奇的国宝,那么每个法国男人都会急着涌到恒河岸边。” 玛塔·哈里的名声从巴黎蔓延开来,传到了柏林,维也纳,和米兰。接下来的几年她在欧洲各国巡演,混迹于各社会名流,当然也是赚得钵满盆盈,取得了当时作为女性难得的经济独立和自由。但在临近一战结束的后期,她在法国被捕,遭审判,最后被当作德国间谍被处死。她的真实出身在审判期间大白于天下:玛塔·哈里不是来自印度或爪哇,没在东方长大,也没有一丝一毫东方血统。她的真名是:玛格丽莎.泽莱(Margaretha Zelle),来自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
玛塔·哈里1904年达到巴黎时,口袋里只有半个法郎,是成千上万前来巴黎谋生的年轻女郎之一。她们谋生的手段通常是画廊的模特,夜店俱乐部的舞者,或是疯狂女郎秀里的歌舞杂耍表演。几年后青春不再后,她们即会被年轻的一代取代,之后通常会不得不流落街头成为妓女,或者是垂头丧气地回到她们的出生地。
哈里野心勃勃。她既不会跳舞也没有舞台经验,但在女孩时代和家人旅行时见识过爪哇和苏门答腊的舞蹈。她很清楚表演的关键不在舞蹈本身,甚至也不在于舞者的脸蛋有多漂亮,身材有多好,而是围绕自身制造出一种神秘气场。用来制造的神秘光环的也不单单是舞蹈,还有服饰,有关她的身世等一切的总合。有关她的一切都不是确定的,在不断地变化,而她也不断地以新舞服,新舞蹈,新故事来营造神秘气氛。这神秘气氛牢牢勾住了观众的好奇心。玛塔·哈里样貌一般,舞技普通。让她脱颖而出,勾人心魄,抓人眼球因而变得富有出名的是她制造神秘氛围的能力。人们为她的神秘感着迷,欲罢不能。 在千禧年初期大火以奇装异服出名的流行音乐女王Lady Gaga 是不是正是受玛格丽莎.泽莱生平的启发?
骗子和艺术家如何制造神秘光环
自然赋予了人类好奇心,谜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探索和发现真相的本能。科学的发展让世界变得太熟悉,太寻常,生活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太可预测。因此,自带神秘光环的人定能吸引目光,成为关注的焦点。
不要错误地认为制造神秘感,你必需形象伟岸,让人敬畏。神秘感也可以培植于日常的行为举止之中。非常细微的却有巨大的吸引力, 让人神魂颠倒。因为大多数像一本翻开的书,明白可见;通常也不会特地谨言慎行,注意公共形象,所以是非常可预测的。因此,只要稍加克制,不要总是倒豆子般把所有的想法倾盆而出,言语之下稍有保留,说话偶尔含糊些,偶尔沉默不语,或者是故意说些前后有些矛盾的话就可以引人注目。
无论是表演艺术家还是骗子都明白神秘感和吸引力之间的关系。维克多·拉斯体格 (Victor Lustig), 这位大骗子正是把玩此艺术的高手。他做的事总是独树一帜,看起来不可理解。譬如,他会招摇地乘坐由日本司机驾驶的豪华轿车达到市里最高级的酒店;因为之前人们从未见过日本司机,所以会觉得有些奇异古怪。他会身着最昂贵的衣服,但却会佩戴一件和衣物不太相配的显眼物件,如一枚闪亮的勋章,一支鲜红的胸花,或一个白色的袖套。不搭的小配饰的不但不会降低他的衣品,反倒会因其醒目而引起他人的注意。在酒店里,他会源源不断地处理经由并日本司机接收和转交的电报,但他接到这些电报后,却会不动声色地一一撕毁。(实际上这些电报是假的,完全空白)。 他也常常会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餐厅里,手里捧着一本精装的巨著阅读,偶尔抬头有礼貌地向他人微笑致意。这样不出几天,他奇怪的行动就会引起酒店上下的关注,通常会认为他是个非同寻常的大人物。
拉斯体格赢得的关注制造了有效的烟幕障,让他得以轻而易举地让倒霉鬼上钩。当他成功吸引到关注后,这些倒霉鬼会主动上门讨好他,争先恐后地想让其他人看到自己和这位贵族交好。在这些让人目眩的魅力笼罩之下,人们不知不觉地主动上当受骗。
一丝神秘感可以让本来平庸的人显得深刻睿智。神秘感让姿色和智力都再普通不过的玛塔.哈里犹如天女下凡。艺术家们只要增添一点神秘感,作品即刻身价倍增。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就深谙此道。制造神秘感并不难—只要不要评论自己的作品,不回应他人的评论即可。如果非说不可,就说些有料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话挑起他人的兴趣,然后抽身躲到一边就好。
有神秘光环的人可以掌控局面让他人处于下风–因为他人不得不试图理解神秘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未知和不确定还可以激起他人的恐惧和担忧。所有伟大的领袖都明白神秘光环可以增加吸引力制造让人敬畏的气场的道理。共和国的创始人毛泽东就有着这样高深莫测让人敬畏的人格魅力。他毫不理会看起来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的行动和言论—正是言论和行动互相矛盾才能让他处于有利地位。没人包括他的妻子们能够猜透理解他。正因如此他才不同凡响,成为人民心中的红太阳。
汉尼拔的公牛计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9-公元前202),古迦太基和古罗马之间的战争),古迦太基的大将军汉尼拔在摧枯拉朽中向罗马挺进。汉尼拔·巴卡将军以其足智多谋闻名。在他的领导下,古迦太基地兵力和罗马军队比虽然渺小,但却常常以寡敌众。有一次,汉尼拔的侦察兵犯下了一个大错,把军队引入了背靠大海的沼泽地,想要撤退前方却有罗马军队挡却了进入内陆必经的山谷入口。罗马军队的首领法布施见此大喜若狂,终算把汉尼拔困住了。他让最精良的哨兵守住山谷入口,自己制作计划准备一举歼灭汉尼拔的军队。但是到了半夜,守山谷的哨兵发现了一个神秘现象:一条很长的灯队正往山顶移动,大概有几十万之众。如果这是汉尼拔的军队,那么在短时间之内,军队的人数翻番了数百倍。
哨兵们互相议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不成古迦太基海上的援军到了,还是该地原就埋伏着有大量军力,抑或只是鬼魂在移动?正在他们观望和疑惑之时,火光四散开来,巨大沉闷的声音从山下传来,就像是有几百万只号角同时吹响。魔鬼来了,见到这阵势,即使是罗马军队中最勇敢最理智的士兵也被吓破了胆,拔腿而跑。
但等第二天天亮,罗马军队却发现汉尼拔的军队早已经踪迹全无。那前天晚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汉尼拔下令让士兵砍伐树枝捆起来放到军队里用来运载军备的公牛牛角上,点燃。牛角上的枝丫一旦点燃,在夜里,看起来就会像是一只浩大的军队正冲向山顶。火焰烧到牛皮上,公牛就会四处冲撞,呼呼喘气,同时点着周围的草木。这个计策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火把,火,或是巨响本身,而是因为让罗马守军搞不清发生了什么以为魔鬼现世而心生恐惧。因为从山顶往下看根本无法解释看到的现象的。如果罗马守军明白所见的现象,他们也就会驻守原地,不会撒腿逃跑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于困境,无可逃遁,或是被迫防守时,请试一下一个简单的办法:做些不可思议,不可理喻的事。可以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但效果必须让对手不安,无法解释断定你的真实企图。要不要太可预测;像汉尼拔一样制造一个对方无法解读的现象。办法对了,对手就会因恐惧而颤抖,守军也会丢盔弃甲而逃。你也可以把此策略叫做 “哈姆雷特装疯计”。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哈姆雷特曾用此计通过古怪的行动惊吓他的继父克劳迪斯达成目的。神秘感可以增强你的力量,增加你的威慑力。
Lola Montez (1820-1861)
有些时候你如果想避免流言蜚语追求公众关注的时机要往后推,同时你的举动不能引起公众公然冒犯或挑战上级。要不然,你会显得太自不量力。明辨进退的恰当时机也是一门艺术。蘿拉·蒙蒂茲(爱尔兰舞蹈家)就是这样一位深谙此艺术的人之一。出身卑微的爱尔兰中产之家,她成功地升为到弗兰斯.李斯特的情人,再到巴伐利亚国王 Ludwig 的情妇和政治参谋。但在她生命后期,却没把握好度,最后她高潮迭起戏剧般的人生在四十周岁还差一个月的时候黯然落幕。
1850年伦敦将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剧中的演员包括当时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Charles John Kean 。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所有重要人物都会出席欣赏。有谣言称维多利亚女王和艾伯特王子也会现身。因为听说女王和王子会现身,观众们都早早到场,当女王和她的丈夫真地到场时,所有人都遵循传统起立致敬。女王夫妇也回礼鞠躬。然后大家各自落座,剧场灯光渐暗。但突然之间,大家的眼光齐齐落地了维多利亚女王对面的包厢上: 一位妇人从暗处现身,在女王落座后才缓缓坐下。那正是蘿拉·蒙蒂茲。她深褐色的头发上戴着镶有宝石的王冠式头饰,身上披着件雪白的裘皮披肩。披肩滑落后,露出了一身低胸的深红色长袍。观众们转过头却发现对面的女王夫妇根本不往对面的包厢瞥一眼,所以大家都和女王夫妇一样,整个晚上都没敢再理会蘿拉·蒙蒂茲。并且,自打那晚之后,英国的上流社会没人再敢和蘿拉·蒙蒂茲为伍。蘿拉·蒙蒂茲的所有吸引力好像一夜之间蒸发光了。人们都躲着她。蘿拉·蒙蒂茲在英国的前途也堵死了。
对观众的关注不要太过贪婪,太过意味着内心没有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的人是没有影响力的。要知道有些场合成为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好事。如果同场的是国王,女王 或者是类似等级的人物,请鞠躬谢幕退后。现代社会不能与之抢关注的主角包括婚礼中的新娘新郎,毕业典礼中的毕业生,生日聚会上的寿星等等。
Lola Montez (1820-1961),一度深受巴伐利亚国王的宠爱,国王通过重重阻力,封她为女伯爵,她也不断地影响和左右巴伐利亚的政治。她的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因而得罪了很多人,最后国王被迫退位,她也不得不流亡他国。最后不到四十死在美国。心理学家们可以好好研究她的生平。为什么她对男人有着致命吸引力即使大部分和她沾上关系的男人都没有什么好结局。她从十六岁开始的一系列亲密关系都不长久;正所谓“燃烧得快,熄灭得也快。” 如果她出生晚个一百年,大概会是一个很火的电影明星,如同伊丽莎白.泰勒一样,结十几次婚。因为在她的年代,除了依靠男人,女人难以有别的出路,就像咱们唐代的女王武则天,在一开始时只有依靠男人才能登上位高权重的宝座。巴伐利亚的帝王制度和中国唐代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同,国王的权力受到更多的制约,其年代也离现代也更近。Lola Montez 暴烈的性格直接招致了深爱她的Ludwig 老国王的下野。当然,唐明王在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刻也不得不下令处死深爱的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