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理性/感性才是人的常态
人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是理性的,虽然在应激时刻,情绪上来,理性会短暂退场。碰到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会自然地去寻找成因,做出解释。如果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就会苦恼,焦躁不安。在这个思索过程中,我们更容向外求。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某人某个团伙出于某些原因讨厌我而蓄意破坏,或者是政府等官僚机构的迂腐落后阻碍了计划,亦或是信息不灵,计划赶不上变化,外部条件变了却没有即使应变等等。
要脱离这个不断重复的苦恼,我们首先必须承认人的认知往往是非理性的。没有人能够逃脱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即使那些公认的大人物。一定程度上,非理性才是我们的常态。因为我们大脑认知结构的基石是非理性的。非理性本身是中性的。只有情绪动了,我们才会做出行动和反应,情绪的英文”emotion” 的 ”motion” 意思就是“动,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情绪的产生的过程由最基础的两步构成:外部刺激和内部反应。人类的大脑在几亿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被赋予了如何处理情绪的程序。我们不妨把非理性归结为这些对应外界环境反应的程序,即情绪和情感。一旦外界环境发生某些变化,这些程序就会被自动激活。因此,非理性的反应是不受我们理性意识控制的。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情绪和情感本身的进化过程。
几亿年以来,生命有机体依靠本能来生存。如果你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抓过青蛙,捕过蜻蜓,就能很好体会这个本能的作用。你想捉住那只翩翩飞舞的蜻蜓,等到它停在一片荷叶上一动不动时,你蹑手蹑脚地靠近,不想就在你手伸出的一刹那,蜻蜓就飞走了。没有辅助工具,你是很难战胜蜻蜓逃生的本能的,蜻蜓和其它爬行动物的反应和行动无缝衔接,刺激和反应这两个过程之间的时滞非常短。作为生物本能,这种外界环境变化-机体反应的机制是无意识的。正因为不受意识控制,反应不会有差错。
随着进化,这种反应行动的机制变得越来越高级,一些动物在这个机制中衍生出最原始的情感—恐惧。起初,恐惧的情感只不过是某些化学物质的分泌和释放来警醒动物们去注意周遭环境中的危险。这个机制比之前的本能更高级是因为情绪可以让动物们可以从多种反应中做出选择,而不再是单一反应。情绪反应机制的进化使动物对周遭环境变得更加灵敏,也赋予了动物学习能力。懂机器学习的人会明白低级和高级应激反应机制的差别类似于统计和人工智能如何数据的差别,后者更高级,因为能够学习和调整,而前者只是静态地解释数据。反应的多元性和选择反应的机制加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其生存率。恐惧感往往只延续几秒或更短的时间,因为反应的速度是生存的关键。
对于社会性动物,这些激发机制和情感的作用和意义则更加深远,因为情感的传递是社会动物个体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怒吼和毛发竖起来表示愤怒可以吓跑敌人或是发出危险迫近的信号来通知其它同伴,某些体态和气味的释放可以吸引配偶,某些肢体动作和姿势表示想嬉戏玩乐;力气薄弱的幼崽可以通过焦虑的叫声召回母亲来保护自己。
到了猿类,这些机制就变得更加精细复杂。研究证明黑猩猩和我们人类一样具有嫉妒、报复等等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是上亿年进化的结果。人类和一些动物具有的认知能力是比较近期的进化结果,人类的语言及抽象思维等能力的产生则是进化的巅峰杰作。
神经学家们将哺乳动物的大脑的能力分成三层能。最古老的那一层能力对应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自动反应和及调节身体等无意识机制。第二层则对应于古哺乳动物具有的机制,即神经周围系统,这个系统调控情绪和情感。最高级的上层则是大脑新皮质层,它掌控认知体系,对人类而言,这个体系包括语言等抽象思维能力。
情绪表现为生理的唤起反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关注周围环境。其起端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生理感知,对于这些反应我们将其转为成语言来理解。而语言和思维则由大脑的高级层次来操控,因此在这两个不同的系统之间的翻译过程中难免失真或失误。举个例子说明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甲惹你生气,但实际上你可能是嫉妒甲,因为甲让你相形现下,你希望自己也有甲拥有的品质和物品,但是社会行为道德规范有告诉我们嫉妒这个情绪是可耻的、见不得人的。因此我们不自觉地把嫉妒的情绪解释为生气,厌恶,或是不爽等等这些更能让人接受的情绪。再举个例子,某天你觉得有些沮丧或灰心。乙就是平常做派,没什么特别的,尤其不是针对你的。可因为你心情不佳,你小题大做,冲着乙大发雷霆,但当时你却没有意识到你的怒火并不是乙造成的,而是其它原因引起的,乙只是在错误的时间撞上了你,成了你引发你怒火的导火索。最后一个例子,你生气真是因为丙。你有无名火埋藏在内心其实并不是丙,而是因为很久以前某位旧友故知亦或是父母曾经深深伤害了你。你生丙的气是因为丙的言行勾起了你对往事的回忆。总而言之,很多时候我们没法清楚地知道自身情绪和心情的由来。但是一旦这些情绪被激发,我们就会试图去理解并转换成语言加以表达,但这些解释是徒劳无功的,是错误的。更糟,也许你根本找不到任何原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郁郁寡欢。因为情绪的无意识性,我们很难摆脱从而戒掉某些强迫性的行为。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老是担心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成人后往往会做出一系列抛弃他人的行为。
虽然情绪对社会动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以上所举的种种原因,情绪也往往会有副作用。我们被无名或是羞于承认的情绪左右,但却错误地向他人表示我们生气我们愤怒。 因为不知道你的发怒的真正情绪由来。而你发飙的对象受到攻击,也会激起一系列的反应。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制造了一系列的误解。戏剧家们懂得这个道理从而写就一部部经典传世之作。
情绪的进化过程和认知的进化不完全相同。人类大脑对外部世界的这两种解读方式之间的有缝衔接造成了种种问题和烦恼。相比之下,因为动物用不着用语言来解读情绪,情绪就能够恰如其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情绪和认知这两个层面之间的有缝衔接是造成我们内耗,即烦恼的成因之一,也直接形成了一个我们的意识无法掌控的第二个情绪自我(失真的情绪自我)。遇到危险,动物会恐惧,但恐惧只存在一瞬间,并随着危险的远离而瞬间消失。但我们人却不同,即使危险早已解除,我们的恐惧还会继续,危险的场景在头脑反复播放,以至于时时刻刻感到焦虑不安而备受折磨。
很多人会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驯服了情绪这头野兽。至少,当今世界,我们已经不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野蛮,血腥,或迷信。但这只是幻象而已。进步和技术发明并没有改造我们大脑,只是改变了情绪的外在表征和非理性的形式而已。
网络社交媒体大大增加了政治家和其他公众人物对我们情绪的影响力。 他们的形式和手腕都比以往更加高明。网络广告,网红们借助各新旧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我们的消费行为,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移动网络时代,因为人们时时刻刻在线,社交媒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像病毒一样快地影响地球村村民们的情绪和氛围。社交媒体不鼓励人安静反思。网络媒体无时无刻的存在和信息轰炸挤爆了我们的精神空间,各式情绪和戏剧性的事件,大到贸易战,小到各明星的私生活, 高潮迭出,如果手机不离手,消费太多的网文,微信公众号,大脑的信息处理容量会挤爆,虽然身体貌似无病无灾,精神却疲惫不堪。
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注意力是最大的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