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没老婆哪来的小菩萨呢?
最近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挪用寺院资产有情人和私生子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恰巧,我在翻鲁迅的作品,其中有一篇短文记录的是他童年时期的一个和尚师父一家的故事。这和尚有三个儿子,这些儿子长大后又当了和尚的事。这个和尚师傅有家的事是公开的,期间还提到了师傅如何碰上师娘的故事。
再转头啰嗦一下释永信的事,尽管在网络上已经是妇孺皆知。官网是这样通报释永信的:现任方丈释永信涉嫌挪用项目资金与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云云。次日,佛教协会正式注销其戒牒,从释永信的佛家身份退回俗世男刘应成,其严重程度类似共产党员被开除党籍;三十八年的佛家路关上。不是和尚就没有了经由少林寺文化旅游产业集团的资格。世上并无新鲜事。类似的事件在三百年前的雍正十三年爆发过,少林寺被指责周边附属“房头”(类似现代的连锁店)多达二十五处,僧众杂居,行为不端。原话是“招赌饮博,衣俗混流,藏匪期间”。只不过现世的少林集团的发展和中国俗世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而释永信可称得上是此集团的开创者、发展壮大的功臣。
前不久,有”布鞋”爱国企业家之称的宗庆后因为没处理好身后事,情人、私生子出来告发正牌女儿挪用宗庆后身前为私生子在香港建立的基金. 娃哈哈集团的建立,发展和”少林“集团差不多同步。只不过释永信的和尚的身份让事件的爆料更辣眼。
据说十年前释永信就被因为利益分摊不均被其身边的师弟告发养情人私生子的事。不知道为什么,此事经调查后,有关政府部门公告说,释永信没有违反佛门清规。那为什么现在却发酵了呢?因为少林集团名义上是宗教组织,但其实际上经商业运作后,早已经成为当地财政旱涝保收的摇钱树。当今经济不景气,据说各地财政负债累累,年轻人就业难。为了解决此问题,当局可是操碎了心,想尽各办法,硕士研究生由两年改为三年毕业;老年人有积蓄,那就通过小补贴鼓励他们旧房改造。越是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寺庙的香火越旺。少林集团可是一块大肥肉,这时候不动,什么时候动?十年前没动释永信,大概是怕玷污少林寺的招聘而影响收入;现在可不同了,财政的钱库空了,两权相害取其轻,换掉释永信,借整改,充实财库。
咱们再来看看鲁迅的师父和师兄,为什么师父们可以半公开有家小的事实。鲁迅之所以与和尚一家结缘是因为他父亲怕他养不大,拜和尚为师,可以保证养大。当然这其中有迷信的成份,下贱的人妖魔鬼怪懒得收,容易养活。和给小孩取名阿猫阿狗一个意思。师父年轻时因为上戏台敲锣遭群攻逃到一寡妇家而和其相好而有了三个儿子。除了大儿子因为穷从小被舍到寺院里,二儿子,三儿子都当了和尚,也都有了老婆;可以说,做和尚是穷人谋生的一个出路,也因为如此,和尚们并不守佛家的清规,有老婆是正常的不然,“和尚没老婆,小菩萨哪里来”,鲁迅三师兄的话。
鲁迅那个时代做和尚、道士是穷人设法活下去的方法,明高祖朱元璋就做过和尚。当今时代,在商业化的各大名山古刹里做和尚可不是穷人活不下去的出路,做和尚的门槛可不低,不是你想做就做得的。有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们踏进佛门又走了出来。我有些想不通,一百年后,中国的社会没有进步呢?鲁迅小时候的社会允许和尚一边在寺院服务俗众,不服务时,可以从寺院回到自己的家。为什么现在的和尚不可以呢?
因为现在如释永信级别的和尚肩负两种不可调和的责任。一是弘扬佛法服务大众的本色责任,其二是少林寺文化公司CEO的责任。前者要求其守佛门清规,后者却要求他一头扎进钱眼里,和资本家一样追逐利润,面对市场竞争、资产管理、企业扩张的挑战。时间久了,前者成了门面,后者成了里子。这门面实在太薄弱,日子长了自然抵不过诸如金钱美女名誉的攻击,被其攻破。释永信只是佛家那面名声很大的门面罢了。
我们需要问的是:宗教现代化改革该如何进行?能否允许“有家可归的和尚”?能否允许宗教人员在服务社会时有一定程度的现实生活?最后总结一下,释永信事件不是偶然,更不是孤立事件。他的跌落,反映了整个社会、宗教、经济体系的一种深层次变化。这场风波,是一个体制在自我修正的过程。
谁还能说,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新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