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不可语冰:如何与不同认知的人对话
《庄子·外物》有言:“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
夏天的虫子无法理解冰的存在,不是它们愚钝,而是从未经历寒冬。原本讲的是自然时序,今日看来,却深刻映照出人与人之间因认知环境不同而产生的沟通困境。
最近,我和一位中学同学在微信上展开了一场颇具冲突的对话。她情绪激昂地表示,国家应武力统一台湾,因为“西方列强天天欺负我们”,“我们不能再软弱”。她反复转发的,是一些短视频:美国军舰穿越台海、台独分裂言论、解放军大演习……每一帧都在强化一个观念:“是敌人就要打,是中国人就要挺。”
我尝试温和地表达不同看法:战争的后果是否被低估了?台湾社会的现实认同感是否被看见了?是否应该以和平和尊重民意为前提解决争议?但我话音未落,她已回复:“你在国外待太久,被洗脑了。”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交流,但却是最深的隔阂。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或许已经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里。她在夏,我知冬。
不在同一纬度,便难以对话
她的认知,大多来自短视频平台,那些内容短促、刺激、极具煽动性的碎片信息,制造的是一种“敌我分明”的幻觉。一旦卷入这种信息漩涡,她所看到的世界,便只有威胁、挑衅与愤怒。
而我,长年旅居海外,见证过不同制度的运作与社会形态的碰撞,对台湾问题的理解,也早已超越“统一”或“分裂”的简单对立。我明白,战争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真实而残酷的代价。武力从来不是民族崛起的保证,冷静和尊重,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
但这些观点,在她看来却可能是“软弱”、“背叛”,甚至“站在敌人立场上”。
夏虫不可语冰,亦非虫之过
她并非不讲理,而是她的“理”与我理解的“理”根本不是同一套逻辑系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不是被真理说服,而是被世界唤醒。”她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情绪驱动、信息单一、逻辑闭环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观点,并非不可理解,而是尚未被唤醒。
我也开始反思:在别人眼中,我是否也是那个无法理解的人?我们是否也曾在某个议题上成为“别人的夏虫”?
不争输赢,只种种子
与其争论输赢,不如尝试提出问题。对这位朋友,我不再辩解,而是轻声问她几个问题:
-
“如果战争来了,你愿意第一个送儿子去参战吗?”
-
“如果统一的代价是失业、封网、国际制裁,你愿意承担吗?”
-
“你看的视频,有没有查证过信息来源是否属实?”
也许,她不会立刻改变观点,但问题本身,就像一颗冰的种子,也许在某个信息过载的深夜,会悄悄结晶。
结语:我们都可能是某人的“夏虫”
“夏虫不可语冰”,这句话看似批判,其实更是一种慈悲。它提醒我们——我们都可能站在自己经验的舒适区中,误以为自己看清了整个世界。
如果我们不曾质疑过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不曾真正倾听不同立场的声音,也许我们都只是另一种“夏虫”。
愿你我都能保有对未知的好奇与尊重,
愿我们面对不同认知的人,少些嘲讽,多些理解;
愿理性与温和,最终胜过情绪与对立;
愿这个世界,不再因“不可语冰”而结冰,而是因“相互倾听”而解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