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不见得有诗
我一值向往远方。小时候拿筷子,听大人说,拿筷子的手指头离筷子的圆头越远,长大后就会嫁到离家越远的地方。听了后,我会赶紧改变姿势,将手指往筷子头顶端移,毫不介意离顶端太近夹菜要困难得多。 我不只是在听到此说法时这么做,还长期坚持直到这姿势变成我的习惯。这样别扭的执筷姿势要到另一位大人把这说法倒过来为止,”拿筷子的手指离碗越近将来嫁到离家越远的地方”。究竟,这说法大人也只是说说笑笑而已。如今虽然我依然没有嫁出去,却如儿时所愿生活在离家最远处—地球的另一面。
其实,向往远方的人往往喜欢新奇、新鲜的事物;说白了,就是“喜新厌旧”。我就是其中一员。外国的、远方的东西对于我有难以抵挡的莫名的吸引力。搬到科罗拉多州差不多刚满一年,居住在抬头“悠然见西山”的西北郊。周围的绿道我已经走遍。景色壮美,可是天天看,太熟悉了,再难得有起初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哇”的赞叹。于是当我骑上车准备到较少常见的湖边。 快到往常经常去的Standley湖的时候,却临时决定改道沿着马路上的自行车道凭着感觉往南走; Standley 湖也太熟悉了。
依稀记得南边72街有马厩,似有古时西部风光的特色,附近有条很长的Ralston Creek Trail, 据网上传很有名,就它了。只是我深知丹佛地区马路限速动不动就到50英里,在这样的路上骑行和自杀相差无几。这也顾不上了。
苹果手机的地图尽管有自行车路径选择,它还是把我带到了繁忙的主干道Simms. Simms 路上狭窄的自行车道时有时无,有些路段还有施工现场。 正值周五下班高峰,路上车很多。虽然限速是四十五英里,实际速度通常是六十英里。在这样的路上骑车,即使不被车撞上,也和慢性自杀相差无几,因为裸露在空气中,汽车的尾气扑面而来,恍惚间我似乎秒回到了国内大城市,面临着车水马龙惊慌失措。试着躲开着主道,拐到路边安静的居民小区,拐了几个弯,我又回到了Simms主道,我不想中年意外告别人生,心理升起打退堂鼓的念头,“不如回到熟悉的Standley 湖边“。从自行车服背后口袋掏出手机,地图显示,要去Ralston Creek Trail, 必须经过Simms, 别无选择,而且距离最近,回到standley 湖需要两倍或更长的时间。
于是我下了”不到Ralson Trail 誓不回头“的决心,重上Simms,小心翼翼地随着车流继续往南走。果不其然,过了两个繁忙的红绿灯,边上有一条小径。右拐进去,不远处就有牌子”Ralston Creek Trail”。说是Trail,其实是在几个住宅区中间留着的很宽的绿化带,中间是很小的沟,哗哗有声,似有流水,沟的两边有在科罗拉多州州不多见的高大的树,绿化带的两边是私人宅院的木栅栏。Ralston trail 的人气很旺,最常见的就是牵着狗,头戴耳机的行路锻炼身体的人。有老人坐着长凳上,沐浴在柔和的夕阳下,看着池塘里的鸭子嬉戏,脚边躺着自家的小狗。也有和我一样骑着车遛弯的人。
看起来这条trail和它周边的小区一样有些年头了,至少和Trail上的树同龄;我居住的小区因为太新,小沟边上的树毫不起眼,反倒被连成一整片的枯黄的草抢去了风头而可以被完全忽略不计。再过个二三十年,我小区的Dry Creek Trail 大概会和Ralston creek trail 逐渐趋同。小区和人一样也是有年龄的。这样一想,我开始笑自己这无来由的探求远处的“Trail” 的念头和行动。
“远方有诗?诗只在我们那颗蠢蠢欲动,不安现状的心里”吧,可是不来看看,怎知道丹佛居民区的绿道都差不多,差别只在年纪上。如此想来,也只有冒着杀气腾腾的车流闯过来看过,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才会安静下来。
初冬的白昼已经短了,到了下午四点半,太阳就会很快下山,探了Ralston trail 的一半左右,我决定掉头沿Simms往北重回到熟悉的Standley 湖的南畔。
回到了湖边,远离了汽车的尾气,也可以不用抵挡滚滚车流的杀气,我松了口气,终于可以静静地欣赏日落前湖面最美的时光。
在一片片褐色的枯草坡下面,静静地躺着Standley 湖。湖中小岛上的枯草和树被夕阳照成了一条金带,岛边的湖水泛着粉蓝色的光,在四周的深一成的蓝色波光中特别闪亮灵动。我知道这诱人的淡蓝色的光就和希腊神话里的会吟唱诱人魂魄的水妖一样,只可远观,不能近看。因为我曾试着追寻她,走不了多远,她忽悠间就消失了;而我退回来时,她又出现了。
因为是周五,湖边的人并不多。大雁还没有在这湖上落脚,湖面很安静,湖中央有三三两两的水鸭子远远地安静地呆着。湖水退却了大概几十英尺,人可以进入干涸的湖面行走。太阳挂在离西边群山的山巅,只留下一个光晕;湖面渐渐暗了下来。蹲下来,可以听见轻轻的水浪声,还有湖周围草地居民—土拨鼠吱吱的叫声。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有幸住在多山又有水的地方,我的“仁爱”也许也能渐长,也许能渐渐地接纳当下,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短处;而不只惦记着“远方和诗”。只有当下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因为就像明天永远不会到来,我们只活在今天;只要到达,“远方”就不再是“远方”,而是“此处”。